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,铭记民族历史,厚植爱国情怀,坚定文化自信,11月14日下午,档案馆/文博管理中心党支部组织党员前往漳州市博物馆,开展以“寻兽首·溯文脉”为主题的“固定党日+”学习实践活动。

支部一行首先来到“国宝归来——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”。此次特展汇集了商周青铜器、北朝石刻佛像以及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牛首、虎首、猴首、猪首等7件珍贵兽首。展柜前,大家凝神驻足,欣赏着造型精妙、工艺精湛的国之瑰宝,认真聆听讲解员生动讲述它们流散海外到辗转归国之路。文运与国运相牵,文脉同国脉相连。透过一件件承载民族记忆的文物,大家不仅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艺术底蕴,更深刻体悟到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与挫折,以及复兴道路上的不屈力量。


除了聚焦特展,支部一行还系统参观了漳州市博物馆的常设展览。从“物华天宝龙江长歌——漳州历史文化陈列”中溯源漳州历史根脉,于“碧海云帆——漳州与海上丝绸之路”中追寻这座城市向海而生的开放印记,再到“中国的声音——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展”中感受民族觉醒的时代强音。


此次活动是一次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、实现聚力赋能的生动实践。同志们通过观摩学习,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,增强了做好新时代高校档案文博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,汲取了文化遗产保护、文物活化利用、展陈设计等方面的宝贵经验,并将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坚定文化自信、勇担历史使命的坚实行动。

支部党员代表谈参观感受
刘珊珊:此次在漳州市博物馆参观了“国宝归来——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”令我十分震撼。那些曾经流失海外的国宝终于呈现在眼前,它们不再是网页上的图片,而是带着百年漂泊的印记与归来的荣光。从被迫离散到盛世重聚,每一尊兽首都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,见证着我们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如今的自信自强。这场展览不仅仅是一次文物的展示,更让我们铭记历史。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,守护好档案和文化根脉是我们的责任。文物见证了历史,激励着觉醒的民族砥砺前行,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,共同守护与传承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。
杨娉婷:站在漳州市博物馆的兽首展柜前,心中涌起难言的触动。以往只在纪录片和新闻里见过的兽首,如今真切呈现在眼前——牛首的犄角透着沧桑,虎首依然保持着威严,猴首的灵巧栩栩如生。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刻着岁月的痕迹,既让人想起民族曾经的苦难,也更珍惜今日国家富强带来的文化复兴。这次参观让我深切体会到,我们日常接触的档案文献和文物藏品,从来不是冰冷的物件,而是承载着真实历史温度、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载体。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,能够守护这些民族记忆,既是一份幸运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: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把它们背后的故事传递出去,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。
(档案馆/文博管理中心党支部)